【純干貨】漢字實用教學法
注:本文適合資深漢語教師品讀,純學術交流文章
很多外國人對學習漢語充滿興趣和期待,然而卻常常只能望字興嘆,無果而終。這種結果產生的根源在于漢字本身的四難,難讀,難寫,難認,難記。對于那些已經習慣了拼音文字的外國人來說,漢字無疑就像天書一樣,完全是一種陌生繁難的東西,要掌握它實屬不易,非下苦功夫不可,所以許多外國人把“聽說”領先,變成“聽說”即止,而將漢字的“讀寫”棄之不學,久而久之,漢字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最大瓶頸。
幾十年來,一些專家提出了一系列漢語教學理念,比如:“先語后文”“語文并進”“拼音和漢字交叉出現”“漢字部件結構教學”等等,這些理念和方法都在試圖探索一條有效的漢字教學的路子,但是從教學實際來看,尚未很好地滿足目前漢字教學的需要
作為對外漢語老師,漢字教學是一定不能忽視的,我們應該在教學中不斷總結出一些經驗,互相交流,找出能讓學生更快地掌握漢字的方法。
“認寫分流”是近年來漢字教學提出的一種新理念,該理念認為,在漢字教學中,不應該把漢字的認讀和書寫看成一個整體,而應當看成不同的,可以分步驟完成的任務。這讓我想起了曾經教過的一個埃及人,來中國四個月,從來沒正式系統地學過漢語,我們發信息的時候,他居然用的是中文,我驚訝地問他,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大量的漢字,他告訴我說,就是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不斷的加朋友聊天,完全用漢字聊,剛開始他也有點看不懂,但是慢慢的就認識大量的漢字了,不過雖然他認識很多漢字,但把這些漢字寫出來對他來說還是需要下功夫的。
這樣奇葩的學習方法,其實背后是有很深的科學根據的。從心理學的記憶理論來看,漢字認讀和書寫是兩種不同的信息提取過程,所以需要努力的程度也不同。漢字的認讀過程基本上是一種字形識別和再認,而漢字的書寫是對漢字音形義信息進行回憶和再現的過程,一般來說,前者比后者要容易,因此能認讀的字不一定會寫,能寫的字一定能認讀,認讀是寫的基礎。一般結合“非漢字文化圈”學習者的教學實際,我們采用“初期多認少寫,中期多認多寫,后期認寫合流”的教學模式。
轉載請保留出處:http://www.whirlcell.com/jiaoxuefa/7366.html